UCLA教授蔡果荃:科學與誠實並重
【大紀元2022年1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綉惠洛杉磯報導)榮膺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NAI)新科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蔡果荃(Guochuan Emil Tsai),師承神經傳導開創者1970諾貝爾獎一系,在神經科學與腦疾病方面研究成果斐然。他同時亦是台灣心悅生物醫藥公司執行長。儘管其跨領域的成就極為罕見,但蔡果荃謙遜地說:「我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稍微遠一點,科學史上的突破不會是憑空而來的。」
站在巨人肩上思考
出生於台灣風城新竹的蔡果荃懷抱濃厚的人文關懷。他高中時負笈台北就讀當地最好的建國中學,後來陸續在陽明交大、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哈佛醫學院求學,蔡果荃說:「我個人其實生來傾向人文藝術,卻越來越欣賞科學的客觀、不失人性。」
蔡果荃年少就時常思考、追問:「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辦?」他對一個小分子的行為、到一個人的生理疾病、到整個人群國家的行為充滿興趣。不斷追問、尋答案的過程成就了蔡果荃筆下一篇篇的學術論文。他主要的研究領域為調控大腦NMDA系統對中樞神經的影響及相關腦疾病的治療,其發表過的一百餘篇論文被專業引用上萬次;蔡果荃是首位提出調控大腦NMDA受體功能,能有助於治療諸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開啟腦部疾病治療新方向的醫學科學家。
科研落實於解決人的問題
提及心悅生醫創立緣起,蔡果荃表示,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和藥物研發公司的創辦人,他的動力來自於想以「科學研究」來幫助病人。他認為學術界只能達到「轉譯醫學」方向的研究,無法真正、直接地幫助到病患。
學術界的傳統思維是科學家應該專注於基礎研究,其成果與專利多數授權給製藥公司。但蔡果荃認為學術研究成果和產業商業策略,仍存在著巨大鴻溝。蔡果荃於1999年申請的專利在他的商業夥伴手中塵封了十年,而這十年裡,蔡果荃取得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這個治療方法確實有效。
因此2013年,蔡果荃創辦心悅生醫,立志將自己廿年的研究成果開發成產品。對於身為醫生的蔡果荃而言,他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目標,就是替病人做好應做的事。
「天然」物質與科技突破
目前全球醫藥市場規模約為1.1萬億美元,其中大約有35%的藥物來自天然產品。蔡果荃表示藥物研發最注重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合成藥物安全性較難預測,現有藥物有1/3源自天然物質,主要就是因為在安全性方面有優勢。
蔡果荃舉例,1948年醫學界發現鋰對治療躁鬱症有顯著的效用,直至目前鋰仍是治療躁鬱症最有效的天然成分。1556年,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Nostradamus)發現並描述安息香膠的乾餾作用及純化,這是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最早並應用的歷史紀錄;但心悅生醫的科研團隊發現,苯甲酸鈉這種常用的食品防腐劑,在對抗精神病及改善失智症也有效果,但其劑量的效能並不突出,必須使用高劑量。
蔡果荃認為科研要了解歷史,也需突破框架。心悅的研發就是利用科技新突破加成在天然成分的歷史優勢,在憂鬱症、失智症、精神分裂症、冠狀病毒、流感大流行都有收穫。他說:「這些天然成分早存在於自然界,等待我們去突破發現,並有效的運用。」
誠實、不找捷徑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對於大陸防疫解封後將有一百多萬人失去生命的估計,蔡果荃認為這是以千分之一的人數計算,且是在疫苗有效為假設的前提下被嚴重低估的數字。他說:「科學和誠實很重要,唯有尊重科學才能找到應對災害的方法,以此減輕、減緩災害。」
蔡果荃對西方關於疫情的推估模型和疫苗有效假設持保留態度。他說自己喜歡去偏遠地方行醫,因為「斷水斷電的地方才是行醫最有效的地方,一大堆儀器藥物不見得是最好的治療方法」。蔡果荃更直言自己「最討厭的是當生技公司的老闆」,因為常常要煩惱公司裡的年輕科學家薪資沒有著落;但和年輕的科學家一起探索、尋求心智疾病的解方也是他最快樂的事情。他說:「當然,新藥研發有進展了也是冷暖自知啊。」
蔡果荃說:「我的發明若說有什麼價值的話,就是以基礎神經科學的發現帶入新的治療。特別是在腦部疾病這個領域,我們始終在老的機制之中打轉、治療嚴重落後。」他期許自己不只做成化學新藥,也可以研發出成為替代醫療的選項,產生「新的機制」、「新的科學」。
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是國際發明家獎項中頂尖的榮銜,除了學術成就,更推崇創新及學以致用。在全球一千五百多位發明家學院院士中,理工院士較多、生醫的院士是少數。目前在UCLA醫學院教授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同時也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客座講座教授的蔡果荃鼓勵學子:「誠實、不找捷徑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因為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求「真」,許多科學家都是長年在一個題目中反覆實驗,他認為唯有誠實的面對自己、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專業,才能讓路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