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理与礼
天寒岁末,回乡过年。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无疑就是春节。敬神祭祖,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种种节俗礼仪,无不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和文化内涵。春节,有“礼”更有“理”。阖家团圆过大年春节是传统中国新一年的开始,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会隆重庆祝。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木板水彩年画《新年图》(复制品),展现了一个清代家庭过新年的场景:家中摆设祭台,置办香烛、蜜供、茶果,家人依次祭拜神灵和祖先;门外儿童点燃爆竹;家中女眷则围坐在一起,打牌游戏。“鸡鸣而起,爆柏焚香,张灯结彩,迎神迓祖,虔诚祭祀。灯光火光互相掩映,不啻白昼,家庭气象肃肃雍雍,尚符先父先母在堂之日也。”这是山西乡绅刘大鹏1905年新年的日记。即便在民生凋敝、运道艰难的年岁里,每逢春节,燃鞭敬神、团圆祭祖、交贺拜年等传统习俗,仍不会停歇。春节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何是正月初一?古代称春节为岁首,它的起源与先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意识有关。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通过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象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