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每年端午,文天祥都要写一首端午节的诗,一方面是凭吊屈原,一方面则是以此明志。
昔年屈原一心为国,却被小人中伤,流放沅湘。
他忧国忧民,却无计可施,在楚国被灭后,选择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文天祥在端午写诗,来表达追随屈原的决心。
除了文天祥,其实很多人都在端午的诗歌里表达过自己的家国情怀。
比如明末清初,组织义军抗清的陈子龙,起义失败后拒绝招降,他也曾写一首端午诗《五日》。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后不久,在被押往南京途中,他选择跳入松江自尽。
如今的端午节是吃粽子、赛龙舟。但是很多人其实已经把端午节真正的内涵遗忘了。
昔日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不忍他的尸身被鱼虾啃食,所以才用粽子投江。
青粽叶、白糯米,一青一白间,寄托的是人们的敬仰与哀思。
端午节的粽子,不只是一种节日的特色美食,更是华夏子孙的爱国之心。
自古以来,有为民请命者,有舍身求法者。
每当我们的民族陷入危难,都会有舍身报国之士带领人们对抗磨难。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也是人间的正气。
端午节我们经常说“安康”。
有国才有家,有国的安泰,才有家的安康。
粽叶飘香,糯米香软,千万不要忘了里面藏着的端午节魂。
千百年来,正因无数屈原、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舍生取义,我们才有了今日的安康。
我们咀嚼和回味的,不仅是粽子的滋味,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
02
祭祀·感恩
前阵子小满节气发文后,后台收到了很多读者发来的青麦。
小满时节,麦穗青青,尚未成熟。
但是端午时节,马上就到芒种,麦子也到了收割的季节。而对于南方来说,则是到了水稻插秧的季节。
所以,端午时节,正是农忙时候。
北方收麦子,祈祷降水不要太少,免得麦穗炸裂,降水也不要太多,免得影响麦收。
南方插秧,祈祷降水不要太多,免得洪涝,降水也不要太少,免得干旱。
所以端午这天,古人会用一场隆重的祭祀,祭祀龙神,保佑风调雨顺。
闻一多先生就曾说:粽子最开始是百越族祭祀龙神的贡品,粽子叶象征着龙鳞,把粽子投入江中,可以让龙神保佑五风十雨,天地平安。
《礼记》中说:仲夏之月,烹鹜角黍。
在先秦时节,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状“角黍”,用于仲夏祭祀。
希望一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来,在时间的流转中,“角黍”慢慢演化成了粽子。
虽然长相已有不同,但是他们依然有着一样的功用。
除了祭祀之外,还有感恩。
端午节,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
人们还会以划龙舟的形式,举行盛大的典礼,祈福纳祥,酬谢龙祖恩德。
中国人以前看望老师注重:三节两寿。
两寿是师父和师娘的生日,三节则是春节、中秋节还有端午节。
曾国藩就曾在端午节多次拜访自己的恩师。
端午节,祭祀龙神,祈愿丰收;感恩龙神,赐予丰收。
一半是祈愿,一半是感恩。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唤醒希望的日子,也是一个知恩回馈的日子。
03
辟邪·祝福
你知道吗, 古人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乌龟。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五月五日,是阳日。
但是这个阳日却不够彻底,有很多“阴”在暗处躲着。
所以在不久的夏至之后,阴气开始肆虐,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
故而脑洞大开的古人,要在阳日这天,把“阴”吃掉。
古人认为:阴阳一体,硬的为阳,软的为阴。
所以端午节要吃掉外面是硬壳,内里是软的东西。
粽子外皮是硬的,糯米是软的。乌龟外壳是硬的,里面是软的。只要把这些东西吃掉,就能趋吉避凶,远离疾疫。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不过粽子的芦叶,本身就是一味药材。
药王孙思邈认为芦叶可以清热利湿,在大夏天里吃,最适合不过。
作家苏童在《祖母的季节》里,曾讲过一段端午往事。
每年端午,祖母都会带上小苏童,挎着竹篮到白羊湖采青粽叶。
回家后再把糯米盛在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塞紧包好。然后再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挂到小苏童的脖子上。
脖子上的小脚粽和那股凉凉的清香味,就是苏童关于端午最深的记忆。
当然,除了粽子之外,人们还有很多辟邪的方式,甚至端午节的大部分习俗都围绕着辟邪来的。
民谣里讲:“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年端午前后,雨水增多,气温攀升,是各类毒虫和传染病暴发的时节。
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古人选择用草药驱虫防病。
比如在门口挂上艾草,用艾草煮鸡蛋,用草药做香囊,相约射柳、互赠扇子。
直到今天,很多节俗依然在传承、延续。为平淡的生活增添光彩,为平常的日子增添意趣,也带给我们一份心安和慰藉。
▽
这几年网上一直在争论,端午节到底是快乐,还是安康。
我想看完这篇文章,你已经有了答案。
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中秋、端午。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主题,春节是希望,清明是悼亡,中秋是团圆,端午则是辟邪与祈愿。
这一颗三角粽,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丰收的希冀,对健康的祝愿,还有一份家国天下的情怀。
时光流转,传承千年。
这颗粽子里,藏着我们最饱满的情感,最质朴的愿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